車間內工作人員不多,整條流水線由一臺電腦控制。
|
|
殺青后的青葉通過上方的3個小風扇后,進行快速冷卻。 |
|
本報訊 (記者 顧玲)晚上7點半,金庭鎮(zhèn)鄧尉茶葉有限公司的車間內燈火通明,機器的轟鳴聲與茶農的歡笑聲交織成一首激昂的交響樂,陣陣清香撲鼻而來。這里就是碧螺春清潔化生產線干茶炒制現(xiàn)場,沒有太多的人,沒有一只只鐵鍋,只有一條機械化流水線,600公斤青葉八個小時后將全部變成干茶。
收購來的青葉首先要“分級”。只見一個圓錐形的“竹簍”在不停地滾動,翠綠的青葉一點點散落下來,分別掉進三個區(qū)域,“經過機器分揀過的三種青葉,分別可以制成中檔、低檔碧螺春和炒青”,工作人員介紹。挑揀后的青葉被裝進一個巨大的滾筒,經過高溫翻滾后,青葉邊緣翻卷起來,這就是殺青。據介紹,這個巨型滾筒1小時可以完成50公斤青葉的殺青。殺青后的青葉順著傳送帶,在經過上方的3個小風扇后,快速冷卻下來,然后進入一個風箱。通過風力的再次“篩選”,一些碎葉和老葉都被拋棄。
經過兩次篩選的青葉平攤在一條白色的寬皮帶上,被送進揉捻機。“這條皮帶很‘聰明’,可以感覺到青葉的重量,當輸送滿25公斤后,揉捻機就會自動封閉起來,進行揉捻”,工作人員介紹道,中、低檔碧螺春一般需要40分鐘左右,炒青大約45分鐘。記者看到,揉捻好的青葉被解塊、烘干,繼續(xù)順著傳送帶穿行,經過攤晾后被送到一個長長的金屬槽中。在金屬槽的上方,轉動著一個個小“風車”,干燥后的青葉被“風車”掃過后,均勻的分散開來,成品茶已見雛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其實這些茶已經可以沖泡飲用了,但是為了讓茶葉形狀更好看,味道更香濃,還要再經過“瓶式炒干機”進行翻炒。
1500平方米的車間內忙碌而有序,整條流水線都由一臺電腦控制。總工程師正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上顯示的數據,殺青要達到多少溫度,揉捻需要多少時間,都在他的掌控中。鄧尉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永良告訴記者,這臺設備目前處于試用階段,很多地方還需要改進,他們將進一步研究如何把傳統(tǒng)的手工藝融入到機械炒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