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市西秀區(qū)虹山湖旁一個小廣場內,即使暴雨如注,但當雨水接觸地面時,很快就被透水磚“吸收”。鮮有人知道,這些透水磚是由建筑垃圾制作而成。
這些透水磚,來自位于安順市西秀區(qū)轎子山鎮(zhèn)的安順再生資源利用建筑垃圾處理廠(建筑垃圾分揀中心)。在這里,可年處理建筑垃圾45萬噸,年生產再生骨料30萬噸、再生磚400萬塊、道牙17萬米。安順在“無廢城市”建設上,又邁出了堅實一步。
7月17日上午,記者走進安順再生資源利用建筑垃圾處理廠內,機器轟鳴聲不絕于耳,工人們正將一堆又一堆建筑垃圾放入處理系統(tǒng)之中,在長達70米傳送帶運輸下,建筑垃圾將經過設備處理后實現分揀。

“現在還處于‘吃不飽’狀態(tài)。”安順再生資源利用建筑垃圾處理廠負責人陳中平說,該廠目前一年處理建筑垃圾量僅有6萬噸,遠遠沒達到45萬噸的設計量。
建筑垃圾是指在房屋拆除、建設、裝修、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棄物料,如混凝土塊、磚瓦碎片、木材、金屬、塑料和泥土等。曾經,建筑垃圾多被運往消納場填埋或堆放,占據了大量土地資源,容易造成空氣、水體或土壤污染。
2024年9月,安順再生資源利用建筑垃圾處理廠投入使用,這也是安順首個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工廠。全市建筑垃圾、裝修垃圾、施工垃圾被運送至此進行處理,實現資源再利用,變廢為寶。

該處理廠最近接到的一批建筑垃圾,來自安順市西秀區(qū)南水路一家拆遷醫(yī)院。該醫(yī)院的數千噸建筑垃圾運送至廠區(qū)后,被徹底“吃干榨凈”。
“一點都不浪費。”陳中平介紹,建筑垃圾中輕物質占比20%,包括塑料泡沫、紙箱、白色垃圾等,全部被打包送往電廠焚燒發(fā)電;5%為木料,被制成燃料顆粒;還有5%的鐵料,將被送入回收站;70%則是建筑垃圾,將變身為骨料、再生磚、道牙。
如何讓建筑垃圾精準分揀,其秘訣就在于廠區(qū)內一套智能分揀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能將建筑垃圾中不同成分,如混凝土塊、鋼筋、木材、塑料、磚瓦等分離出來。
記者在現場看到,建筑垃圾在進入該系統(tǒng)之后,先由站在傳送帶兩側的工人,對部分形狀特殊或難以機械識別的物料(如大塊木材、塑料布)等進行初步分揀,以提高后續(xù)效率。

隨后,將由強力磁選機將吸附建筑垃圾中的磁性物質,如鋼筋、鐵釘等,實現金屬與非金屬分離;再經過風選分離系統(tǒng),通過風機產生氣流,將輕質物料(如塑料、紙張、木屑)與重質物料(如混凝土塊、磚瓦)分離;再經過光電分選,通過噴氣裝置或機械臂將特定物料(如塑料、玻璃)從混合體中分離出來,最終留下建筑垃圾。
分離出來的建筑垃圾又將被放入另一個系統(tǒng)——破碎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通過多層不同孔徑的篩網,將破碎后的物料按顆粒大小進行分級,最終形成兩個類型骨料。有的骨料直接被用于道路墊層、地基填充,有的則被制作成為了再生磚、道牙。

建筑垃圾制作出的再生磚質量如何?陳中平介紹,再生磚具有較好的抗壓強度、耐久性和尺寸穩(wěn)定性,產品將經過專業(yè)機構進行檢驗,達到國家相關標準后投入使用,而且其價格相對平常所使用磚塊要便宜得多。
目前,這些再生磚被廣泛用在了安順各廣場、公園、小區(qū)道路等地面鋪設之中。

“既環(huán)保又省錢。”安順市民楊女士說,她沒想到,原本沒有用的建筑垃圾,最終變成了環(huán)保磚,希望這樣的再生產品越來越多。
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只是安順“無廢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自2022年成功入選國家“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以來,安順市聚焦一般工業(yè)固廢、農業(yè)固廢、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危險廢物,全面推進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同時,圍繞城市特點,積極挖掘本地資源潛力,探索具有安順特色的“無廢城市”創(chuàng)新模式,逐步建立起制度、市場、技術和監(jiān)管四大體系,推動綠色發(fā)展方式落地,倡導全民綠色低碳生活。
下一步,安順將繼續(xù)提升固廢治理精細化水平,擴大“無廢理念”在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場景,推動更多項目實現資源閉環(huán)利用。并將著力營造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無廢文化”氛圍,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和城市環(huán)保軟實力,為貴州及其他同類城市提供更成熟的示范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