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米大采高,神東在全球“采煤圈”里再次跑出了加速度。今年大年初一,神東8.8米大采高在央視《新聞聯(lián)播》的亮相,更是讓神東人的朋友圈刷了屏,大家紛紛為這一超級工程點贊,那么這項超級工程的背后經歷了怎樣的挑戰(zhàn),神東人在追夢的道路上,又有哪些創(chuàng)新故事,讓我們走進8.8米大采高工作面,一起分享他們的故事。
128臺支架撐起工作面“超級保護傘”
隨著一陣陣轉載機啟動的轟鳴聲,神東上灣煤礦8.8米大采高工作面的超級煤機即將進入開機前的最后準備,“工具帶齊了嗎?帽帶系好了嗎?”師傅白云順手給徒弟劉勇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安全帶,畢竟是第一次上手調支架,站在一旁的劉勇顯得有些緊張,“咱們先去煤機周圍,拉支架的時候,你就站在后面看,看我怎么調。”師傅白云似乎看出了劉勇的不適應,及時給他疏解一下緊張的心理。
劉勇是隊上新分來的大學生,師傅白云是世界綜采第一隊的主支架手,他日常跟著師傅完成一項超級挑戰(zhàn),把8.8米大采高工作面的128臺支架調整在一條直線上,誤差不能超過5厘米,師傅白云要將每臺重達100噸的支架,用最短的時間調整到位,時間不超過6秒。
支架到了師傅的手里,簡直就是“人機合一”,師傅可以眼睛注視著一排支架,手熟練得就像在電腦鍵盤上“盲打”一樣,快速地操作著每一個按鍵,拉出來的支架筆直得可以用激光來標對,這種感覺令徒弟劉勇超級震撼,師傅不愧是世界第一綜采隊的主支架手。
一臺8.8米的支架,撐起來有3層樓房那么高,128臺支架齊刷刷地一字排開,這陣仗,如同給縱深300米的工作面裝上了“超級保護傘”。每臺支架最大可以承受2600噸的頂板壓力,就相當于把1800輛小汽車的重量壓在一臺支架上,看似有點“壓力山大”,可支架依然屹立不倒,它就像一個靈活的“鋼鐵巨人”,輕松自如地跟上超級煤機割煤的節(jié)奏,盡情地跳出炫酷的“機械舞”。
工作面支架要調成“一條直線”
“雖說我干了這么多年支架工,對我來說調整支架還是一項超級挑戰(zhàn)。”師傅白云感慨地告訴筆者,“咱們這個支架采高這么大,它的重心不穩(wěn),重心肯定偏高點,支架前傾后仰,左右搖擺的幅度肯定會很大,再就是采高大了以后,視線肯定會不好,加上煤層底板高的高、低的低,調整支架的時候,它會不聽你的話。”然而在劉勇看來,液壓支架就像是8.8米工作面的“護身符”,主要作用是保護工作面人員和設備的安全,只要不影響安全生產就行了,可師傅為什么總要把128臺支架調到一條線上,這讓他難以理解。
神東上灣煤礦綜采一隊隊長王旭峰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這一條線就好比木匠打出的一條標線,工程質量的好壞就看這條線,等于說,超級煤機走不走直線,全看支架,8.8米大采高的威力能否發(fā)揮出來,產量要提上來,底板要控制好,支架必須調成一條線,這樣煤機司機就可以放開膽子,無所畏懼地割好每刀煤,割煤速度還能提高將近一半,出煤量也會成倍地增加。
多出一刀煤,就是3000噸的產量,經濟效益非常可觀,工作面每調齊一次支架,就能割出一刀煤,一個生產班最多出過9刀煤。煤機司機呼永剛是這項世界紀錄的保持者,呼師傅用遙控器操控225噸重的超級煤機,在3層樓高的煤壁上割煤,精度不能超過5厘米,相當于“精雕細刻”,難度超乎想象,挑戰(zhàn)需要5個支架工的默契配合,呼永剛將要和師傅白云來一次完美的合作。
呼永剛告訴筆者:“去年的3月20日,記憶非常深刻,當時割第一刀煤的時候,嚇得不敢往前開,感覺駕馭不了這個龐然大物,4.3米的滾筒直徑,煤機高度近5米,長度超過18米,當時覺得心里沒底,生怕煤機跑偏了。”
5厘米對于8.8米的煤壁,幾乎沒啥差別,煤機司機除了要讓煤機不“跑偏”,還要保證4.3米直徑的大滾筒在3層樓高的煤壁上掃出兩條“平行線”,誤差要控制在5厘米左右。尤其在煤機“變坡”過渡的時候,煤機司機要格外小心,稍有不慎,煤機滾筒就提高到20厘米了,五六刀煤就調整不過來了,工作面的“一條直線”就變成了高低起伏的“波浪線”,這樣的狀況不僅影響了出煤效率,而且給設備的安全運行帶來很多隱患。
管理技術創(chuàng)新為運行“保駕護航”
面對這種挑戰(zhàn),隊上給煤機司機們定制了特色的“三維模擬割煤”訓練課,讓大家利用業(yè)余時間熟悉超級煤機的各種操作原理,經過長時間的磨煉,煤機司機呼永剛早已摸透了煤機的“性子”。超級煤機在呼永剛的手里,就像是一個“玩具模型”,然而當煤機停機檢修的時候,檢修工們遇到了一個不小的麻煩。8.8米高的支架,檢修人員每天都要對設備進行一次全面的維護保養(yǎng)。登高作業(yè)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就拿煤機換大件來說,就是最有挑戰(zhàn)的一場硬仗,煤機滾筒32噸,搖臂33噸,檢修人員既要把它安全地拆下來,還得安全地裝回去,起吊拆裝就是一次超級挑戰(zhàn)。
這么高,還要起吊500多斤重的吊鏈,怎么把設備和人員安全地送到8.8米的高度,王旭峰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利用一個自動提升器,既能保證安全,又可以起吊過重的檢修工具,使用起來方便快捷。提升器給8.8米大采高解決了高空作業(yè)這個難題,大家給它取了一個超酷的名字——“小飛人”,檢修工李國田操控“小飛人”,將3臺500多斤的吊鏈,分別吊運到了支架的頂板3個安裝點上,每臺吊鏈可以起吊20噸重的設備,三點合力可以將33噸重的煤機搖臂安全地提升到合適的安裝方位。完成一次起吊拆裝,“小飛人”的功勞不可小視。
對王旭峰來說,其實,世界第一采高最大的挑戰(zhàn)是安全,采高大,煤壁片幫就厲害,頂板壓力不穩(wěn)定,時常影響安全生產,為了破解這一世界性難題,工程師們有了一個大膽的創(chuàng)想,利用威震技術,給煤層頂板安裝了傳感器,相當于給煤層頂板做了一次“心電圖”。生產中,可以收集煤層頂板的實時動態(tài)信息,地面監(jiān)測人員可以根據(jù)這張“心電圖”,提前預測煤層頂板“情緒波動”,給8.8米大采高的安全多買了一份“保險”。
在8.8米大采高工作面,像這樣的“保險”傳感器還有很多,工作面有配套設備200多臺,光一臺支架就安裝了6個傳感器,怎么才能把這些海量的“安全信號”數(shù)據(jù)及時傳回地面,神東信息管理中心牛亞軍帶領他的創(chuàng)新團隊,給工作面鋪設了千兆無線網絡,采用雙通道的形式,有線和無線并用的方法,可以更加高效地將每臺設備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安全地傳給地面監(jiān)控中心,相當于給8.8米大采高裝上了安全的“大腦”。
有了“大腦”,連接了網絡,安全有了更多保障,那么8.8米大采高工作面生產的原煤怎么運出去?這個問題,工程師們早就想到了應對辦法,給大采高量身定做了一部帶寬1.8米的膠帶運輸機??蓜e小看了這條皮帶,工程師還給皮帶安裝了智能芯片,可以同時記憶過煤量和皮帶的使用壽命,皮帶運轉中托輥還能自動發(fā)電。
“我們一次性采全高資源回收率可以達到90%以上,這樣可以做到煤炭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我覺得神東還是做了非常大的示范效應。”設備管理中心王金輝是8.8米支架的設計參與者之一,他說出了神東為什么要上8.8米大采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