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以來,陜西大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40℃高溫。在秦嶺深處佛坪縣三河口水利樞紐施工現(xiàn)場,不僅工程建設場面火熱,地面的溫度更是高達39℃。
“高溫情況下,碾壓混凝土施工的風險比較大,壩體溫度必須控制在23℃,否則就容易產生大壩裂縫,給大壩運行帶來隱患。”史廣生帶著測溫儀,爬上80米高的三河口大壩,不顧汗流浹背便開始質量巡檢工作。作為引漢濟渭三河口水利樞紐大壩項目部副總質檢師的他,室外溫度越高,他的工作就也繁忙,操的心也更多。
![](/media/attachment/upload2/image/201808/170414001533607929.jpg)
在40℃高溫天氣下,如何讓大壩作業(yè)面保持在23℃,這對參建單位來講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為此,陜西省引漢濟渭公司為大壩防暑降溫制訂了一套“組合拳”,為大壩澆筑營造出了清涼的局部小氣候,確保大壩施工順利進行。
緊鄰三河口大壩一公里的高位拌合站是大壩建設的“中央廚房”,澆筑大壩施工的混凝土都是在這個工廠內生產的。技術人員密切關注著拌合站內的各類監(jiān)控視頻,24小時巡查液氨制冷設備。
“我們砂石骨料運到拌合站后,通過風冷讓超過40℃骨料降至26℃左右,用密閉的運輸帶送到攪拌站、加入冷水、冰片攪拌生成12度的混凝土后,再用保溫車廂運到大壩施工的工地上”史廣生介紹說。
混凝土裝車后,一場時間與溫度的賽跑由此開始。混凝土裝車到通過滿管溜槽進入大壩,半個小時內溫度回升不能超過2℃。
大壩上,高壓旋轉噴霧系統(tǒng)將冰水霧化噴出,配合人工噴霧水管,整個大壩澆筑工作面便籠罩在一層薄薄的水霧中,陽光折射后形成一道道美麗的彩虹。與此同時,壩體內埋設蛇形冷卻水管,不間斷的將混凝土水化熱導出壩體。在這兩種降溫措施的完美配合下,作業(yè)面的空氣溫度始終比壩外溫度降低3到4度,從而保證了大壩澆筑溫度控制在23度的質量標準。
“為了精確控制壩體溫度,引進了“10+1”智能大壩建設控制系統(tǒng),在壩體建設過程中埋入了大量的智能監(jiān)測芯片和傳感器,通過無線傳輸和大數(shù)據(jù)匯總分析,實現(xiàn)壩體溫度實時監(jiān)控并預警”省引漢濟渭公司大河壩分公司經理劉福生自豪的講。
雖然受高溫影響,但是大壩建設一刻沒有停止,正以每月4到6米的速度向上澆筑。目前,大壩已澆筑80米,壩體澆筑方量、澆筑高度雙雙過半。
“我們通過采取智能筑壩系統(tǒng)和清華大學無人碾壓筑壩技術,加強現(xiàn)場施工控制,嚴格控制大壩建設質量和建設進度。計劃年底突破610高程,全面完成壩體大概是80%的工程量,為2019年下閘蓄水奠定一個良好基礎”劉福生滿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