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滇交界的高山峽谷,金沙江洶涌奔騰。位于云南省水富縣和四川省宜賓縣交界處的向家壩水電站,氣勢恢宏。建設這座世界級水電站,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作出了重大貢獻。
1985年,國家把向家壩水電站預可行性研究階段勘測設計的重任委以總部在長沙的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從此,一批批“中南院”人相繼開赴金沙江,最多時達630余人。他們鉆探打洞,踏遍方圓200公里內(nèi)的山山水水。
2004年11月,《金沙江向家壩水電站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國家審查,打開金沙江門戶的“金鑰匙”鍛造出來了。兩年后,向家壩水電站主體工程開工建設。2012年11月,項目右岸地下電站首臺機組投產(chǎn)發(fā)電。
“目前,8臺機組全部投產(chǎn)發(fā)電,巨大的電能通過直流特高壓線路送往華東、華中地區(qū)。”7月25日,在水富縣一側的觀景平臺,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向溪工程建設部主任王毅華介紹說,發(fā)電是向家壩水電站的主要功能,電站總裝機容量640萬千瓦。截至2018年7月,向家壩水電站累計發(fā)電超過1600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標準煤消耗5200萬噸。
“除發(fā)電外,向家壩水電站還有防洪、改善航運條件、灌溉等作用。”王毅華介紹,電站與溪洛渡水電站聯(lián)合運行,可將下游沿岸的宜賓、重慶等城市的防洪標準提高到50至100年一遇的水平,并使壩址以上航道由Ⅴ級提高到Ⅳ級。
“水電站在前期規(guī)劃設計時,就打起了生態(tài)的算盤。”王毅華說,項目所需的3000余萬噸混凝土骨料,遠在50多公里的料場,且山高路窄,“中南院”設計人員的思維來了一次大膽跳躍:挖隧道安裝長距離皮帶輸送機,隧道開挖料再用作明線段路基填筑。這條總長31.3公里的皮帶,創(chuàng)造了世界水電建設史上之最。
2002年,國家規(guī)劃在金沙江下游河段修建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4座電站。目前,來自中國水電八局敢打硬仗的水電湘軍,正投身于白鶴灘水電站工程建設之中,承建了右岸壩肩開挖工程等8個標段。
未來,4座水電站矗立在金沙江下游,成為世界級清潔能源基地,提供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這其中,水電湘軍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