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湖南科技大學“海牛樓”。
“時代楷模”、湖南科技大學海洋實驗室主任、“海牛”團隊負責人萬步炎,與實驗室成員穿著印有“海牛”字樣的T恤,加緊進行最新項目攻關。墻上,“國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一行大字,格外耀眼。
“今天所獲得的成績、取得的榮譽,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離不開整個團隊的奮斗,更離不開學校對項目和海洋實驗室的大力支持。”萬步炎說。
看起來跟海洋不沾邊的湖南科技大學,哪來充足的資金與雄厚技術實力,開展海洋探采礦科研攻關?
一位致力投身祖國海洋事業(yè)的教師
2010年底,萬步炎進入湖南科技大學。
此前,他擔任長沙礦山研究院海洋采礦研究所所長,在業(yè)界頗有名氣。
那一年,有一個人多次找到萬步炎,希望他調入自己所在的高校任教,助力學校特色專業(yè)發(fā)展。
這個人,就是時任湖南科技大學校長(后任黨委書記)的劉德順,也是萬步炎的研究生同學。

湖南科技大學風景。圖源湖南科技大學
坐落在偉人故里湘潭市的湖南科技大學,2003年由湘潭工學院與湘潭師范學院合并而成。
湘潭工學院創(chuàng)建于1978年,前身是原煤炭工業(yè)部部屬本科院校——湘潭煤炭學院,后先后更名為湘潭礦業(yè)學院、湘潭工學院。礦產資源開發(fā)專業(yè),是該校一張閃亮的“名片”。
幾番思考后,萬步炎答應了劉德順的邀約。

萬步炎在《時代楷模發(fā)布廳》節(jié)目中
除了湖南科技大學礦產資源開發(fā)是我省高校中的出色專業(yè),萬步炎選擇成為該校一名大學教師,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他發(fā)現,填補國家海洋領域空白,不僅技術上要突破,人才培養(yǎng)更要跟上。“我希望能通過高校,培養(yǎng)新一代國家海洋人才,讓我們國家海洋事業(yè)后繼有人。”他說。
劉德順由衷贊嘆:“我很佩服萬步炎投身祖國海洋事業(y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是有大情懷的人!”
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科學的校園
萬步炎作為人才被引進到湖南科技大學后,學校對他的工作給予大力支持。“圍繞建設海洋實驗室,我們組建高水平團隊。”劉德順介紹。為此,學校從校內抽調一批人才,向外引進一批人才,又通過開設相關學科研究方向培養(yǎng)一批人才,把團隊建起來。

海洋實驗室團隊合影。金永平攝
礦山機械工程領域教學科研專家劉德順,第一批加入團隊。“我的加入,就是要釋放一個信號,這是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科學的校園。”劉德順說。
這個嶄新的團隊,2013年建設成為海洋礦產資源探采裝備與技術湖南省工程實驗室;3年后獲國家發(fā)改委批準,成為海洋礦產資源探采裝備與安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實驗室”),是湖南科技大學直屬二級科研單位。

“海牛Ⅱ號”靜臥甲板等待出海。金永平攝
劉德順介紹,為了創(chuàng)造更好的科研平臺和學術環(huán)境,學校領導帶隊,多少次到國家和省里相關部門及合作單位匯報、對接,才有了如今海洋實驗室“國字號”頭銜和世界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這些付出,讓萬步炎深受感動。
在硬件投入上,科研經費并不充裕的湖南科技大學同樣“大手筆”。
萬步炎剛入職,學校就將正在建設的一棟1200平方米車間,改建為有試驗水池的海工裝備實驗車間;2014年,購置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海洋絞車;2018年,學校克服重重困難,新建一棟1800平方米的海底鉆機實驗車間,添置全海深高壓實驗裝置等先進制造、試驗設備,為“海牛Ⅱ號”刷新海底鉆機海上實際鉆探深度世界紀錄奠定了基礎。
這兩棟實驗車間,如今分別有了新名字——“海工樓”與“海牛樓”,它們共同組成海洋實驗室。

“海牛Ⅱ號”奔赴勘察作業(yè)目標工區(qū)。金永平攝
萬步炎曾多次說:“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無數中國人加在一起是一條翻江倒海的巨龍。”他認為,在“海牛”研制過程中,更加體現了團隊的力量,“如果沒有學校支持、平臺支撐,我們不可能取得這樣的成就!”
采訪中,記者還得知這樣一個故事:“海牛”研發(fā)期間,一些公司帶著其他項目找萬步炎合作,待遇優(yōu)渥,但都被他拒絕。“在名利面前,他不會動搖。”劉德順說。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萬步炎和他的“海牛”團隊,累計取得國家專利125項、國際發(fā)明專利16項。近5年共培養(yǎng)8名博士、42名碩士,他們成了“鉆”在國家海洋事業(yè)的一顆顆螺絲釘。
與湖南科技大學并肩走過的這些年,萬步炎不負自己、不負學校,更不負這個偉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