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礦建材領域的拓荒人
在砂石行業(yè),有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他是香港、乃至全國砂石行業(yè)代表人物——擁有“石礦大王”美譽的呂志和博士。
1955年呂志和先生成立嘉華公司,并將此前其經營的大型開山機械投入礦山開采,從此拉開了香港石礦行業(yè)機械化的大幕。
1964年,嘉華公司獲得安達臣道石礦場開采經營權,成為香港首家擁有采礦牌照的公司。
20世紀70年代開始,嘉華建材成為香港主要的石礦產品和混凝土供應商。他旗下的嘉華集團為香港基礎設施和房屋建設提供了三分之一的石礦建材。
他也是香港乃至全球酒店旅游休閑業(yè)的成功標桿。在香港尚以制造貿易為主的時代,前瞻到香港將成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前景,在一片灘涂上修建了當時香港最高水準之一的五星級酒店。
……
他開創(chuàng)了石礦建材領域一個又一個的先河!是名副其實的拓荒人!
從香港,到大陸,嘉華在砂石發(fā)展理念、發(fā)展模式、生產工藝、企業(yè)管理、礦山恢復治理等各方面理念都深深地影響著同行。
香港,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是“東方之珠”、“美食天堂”、“購物天堂”。
自1841年開埠以來,香港的石礦(砂石)開采已有近180年的歷史,遠在混凝土大規(guī)模應用之前就已大量存在,從手工破碎到機械化開采,從礦場林立到全面規(guī)范,為寸土寸金的香港開辟了大量新土地。
香港地名中的石塘咀、鉆石山、石澳 、石門等也以別樣的方式留下了石礦場曾經的身影。
從方石到碎石 香港石礦比混凝土要古老
香港發(fā)展局局長黃偉綸曾透露,香港石礦業(yè)可追溯至1841年英軍強占香港島,隨后開展的建設需要大量石材。香港島沿岸的筲箕灣、石塘咀及摩理臣山,九龍半島沿岸的茶果嶺、茜草灣、牛頭角及鯉魚門和何文田采石山等均為當時的主要開采點,石礦場的數量超過100個。
在1900年之前,混凝土技術尚未大規(guī)模走入全球建筑業(yè),香港的石礦場主要開采花崗巖“方石”,作為早期建筑物、擋土墻、水塘及海堤的主要建筑材料,目前,香港仍存留大量本地花崗巖石塊打造的建筑物。
在香港的石礦場從業(yè)人員中,除英占之前就已在港的人群外,還有大量從廣東地區(qū)前來謀生者,其中來自梅州五華地區(qū)的客家人善于采石工藝,不少五華人來港謀生,從事打石工作。
據《愚公移山——艱苦的打石者》一書記載,1840至1850年代,因工作辛苦、環(huán)境較差,當時石匠的工資冠絕香港勞工,日薪約為1.38先令,而當時香港勞動工人日薪只有7便士。而早期解決勞資糾紛也較為簡單直接,當時的報紙上常有打石工人罷工的報道,其中提到“打石行業(yè)的東西家常常以打斗解決工資糾紛”。

早期的手工打石工具 圖源:香港發(fā)展局
1900年后,建造工程開始使用混凝土作為主要建筑材料,香港石礦業(yè)轉為集中生產碎石,部分手工工序勞動強度有所下降,為女工等人群進入石礦行業(yè)創(chuàng)造了機會:
男工負責需要力氣的工作如“放炮”、“開山”,將巨石鑿開;
女工和老人則使用石錘等進行打碎石工作,制作混凝土需要的碎石原料;
每天下班前,所打碎石計算重量,按照紀錄發(fā)放工資。
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一直到20世紀上半葉,香港石礦行業(yè)維持了近100年的手工勞作為主的狀態(tài),石匠們用雙手一顆顆打出了香港建設所需的海量碎石,而隨著香港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石礦行業(yè)也隨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香港崛起 石礦場現代化掀開序幕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香港人口增加,開啟了飛躍式的發(fā)展,對砂石的需求也大幅攀升,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也為石礦場機械化提供了契機。

早期的安達臣道石礦場(一區(qū))
1955年,香港砂石行業(yè)代表人物、“石礦大王”呂志和發(fā)覺建筑業(yè)對砂石需求高漲,遂成立嘉華公司,并將此前其經營的大型開山機械投入礦山開采,從此拉開了香港石礦行業(yè)機械化的大門。1964年,嘉華公司獲得安達臣道石礦場開采經營權,成為香港首家擁有采礦牌照的公司。
1960年代開始,香港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開始了經濟騰飛,在眾多大型基建以及房屋建設的刺激下,從1960年至1990年,香港的石料年消耗量由300萬噸增至1800萬噸。1960年前后,香港石礦行業(yè)盛極一時。
而作為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qū)之一,香港土地資源有限,隨著經濟不斷發(fā)展,本地可供開采的土地越發(fā)受限。在1978年大陸改革開放之前,香港所有石料均來自本地石礦場。改革開放后,香港部分砂石開始由大陸供應,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統(tǒng)計,至1987年已有約40%的砂石從大陸途經珠海、深圳海關而來。
與此同時,在行業(yè)自發(fā)與政府的主持下,香港石礦業(yè)逐步走向整合與大型化、規(guī)范化。
由于地少人多、布局密集,部分大型石礦場甚至與居民區(qū)僅有一街之隔,且在香港的體制下,一切均運行在法律的框架下,各部門執(zhí)法嚴苛,香港石礦開采各項標準嚴格。僅以礦山臺階驗收為例,政府公務人員會對邊坡上每個石塊的角度與位置進行檢查,堪稱“變態(tài)”。
起步早、執(zhí)法嚴、信息暢通,讓香港石礦行業(yè)在理念上領先大陸一步,逐步形成了規(guī)范、環(huán)保、安全的生產模式,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香港官方數據顯示:
1966年前,香港有大量持有“許可證”的小型石礦場,主要從事生產建筑石料;
1974年,香港最后一家持“許可證”的石礦場關閉,石礦業(yè)進入政府合約經營時代;
1980年,香港僅存由政府經營的2家石礦場及7家合約石礦場,產能共約1500萬噸;
1988年,香港石礦場數目減至6家,其中1家政府經營、5家合約經營;
1989年,香港開始制定石礦場修復計劃,剩余石礦場將逐步修復關閉;
截至目前,香港并無新開石礦場計劃。
1989年以及1997年,香港制定石礦場修復合約,合約石場中的女婆山石礦場、南丫石礦場、石澳石礦場、安達臣道石礦場的修復工程已分別于1995年6月、2002年12月、2011年1月及2017年7月完成。
目前,香港僅存屯門藍地石礦場仍在運行,年產逾80萬噸石料,并預計在2022至2023年左右完成開采,結束歷史使命,而在 2017 年,香港建造業(yè)共使用超過2500萬噸石料,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在此背景下,如未來香港無新增新開采點的計劃,石礦場在香港或將成為歷史名詞。

已修復的石澳石礦場
大陸輸港河砂減少 業(yè)界精研機制砂
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下,碎石并不是香港唯一難以實現自給自足的建筑材料。
此前,香港的河砂也大量依賴從大陸輸入,而在限制河砂開采已經成為全球趨勢的背景下,大陸在2006年底曾完全禁止天然砂出口,在嚴重依賴大陸河砂供應的港澳臺地區(qū)掀起了“砂石風暴”,從此,大陸對港澳臺河砂出口實施配額制。
對香港而言,由于在混凝土和砂漿生產中作為細骨料使用的河砂銳減,建筑業(yè)界將目光轉向碎石生產中的石粉以及經過處理后的機制砂,當地稱“機砂”。經過調整配合比,香港混凝土生產中開始大量使用機制砂,其中用量最大的是在大陸被稱為“石屑”的0-5mm花崗巖石粉。

香港《石頭記:石礦的前世今生》專題展覽
2018年6月27日至9月10日,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聯合香港規(guī)劃署舉辦《石頭記:石礦的前世今生》專題展覽。展覽分為四個部分:香港石礦場的歷史足跡、采石工序及石材應用、前石礦場用地發(fā)展,以及香港對新石礦場的需求?,F場除了以展板作圖文并茂介紹,還展出一些昔日礦場工人開采時使用的工具和歷史片段,十分珍貴。
2013年4月,香港建造業(yè)議會完成了《混凝土和水泥砂漿生產用河砂替代品研究》第一階段混凝土部分,正式指出作為混凝土和砂漿的骨料,機制砂或許是比河砂和石粉更好的替代品,并對其中的微粉控制進行了探討。
近年來,香港建筑業(yè)混凝土生產中的河砂使用量呈斷崖式下跌,部分混凝土生產企業(yè)在細骨料的選擇上更是只選用石粉與機制砂,C80等規(guī)格的混凝土也不例外,河砂作為混凝土用細骨料的機會越來越少。
香港建筑業(yè)者對河砂輸入減少的憂慮著實有先見之明,近年大陸加強對天然資源的保護,大陸供香港的河砂量一直持續(xù)下降,2017年為166萬噸,2018年僅為149萬噸。
為了更進一步減少河砂供應量下降的沖擊,在2016年香港建造業(yè)議會完成《混凝土和水泥砂漿生產用河砂替代品研究》第二階段砂漿部分研究的基礎上,2018年香港發(fā)展局向各部門發(fā)出技術通告,要求自當年10月1日起,所有政府工務工程應采用機砂制造水泥砂漿,并在涂灰泥、墻身批蕩及地臺批蕩等工序上使用。
巨型項目連連 填海用砂吃緊
長期以來,填海造地一直是香港拓展新用地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在建的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項目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砂料大胃王。根據香港機場管理局文件,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工程需要填海造地650公頃,全部所需的海砂填料高達1億立方米,全部系統(tǒng)造價達1415億港元。
香港建筑業(yè)物料聯會行政總裁寗漢崇表示,因用作填海的海砂供應不足,進行三跑工程的承建商以機制砂替代,所以需要更多砂石來生產機制砂,這導致香港在2017年共消耗了2500萬噸砂石,較正常年份高出了1000萬噸。

機場管理局就此發(fā)表聲明,三跑道系統(tǒng)項目的填海工程進度受惡劣天氣及填料供應影響出現滯后,但不會影響三跑道系統(tǒng)項目整體工程的時間表。
此外,2018年10月,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fā)布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愿景”計劃,擬于交椅洲附近分階段填海造島約1700公頃,按香港機場第三跑道填海砂料使用量的比例推算,“明日大嶼”需使用2.6億立方米砂料。

根據寗漢崇的說法,由于填海消耗量較大,香港建筑業(yè)界目前可動用的機制砂所剩無幾,甚至需要從越南、柬埔寨和馬來西亞等地運入海砂,他希望政府可再爭取恢復從大陸輸入海砂。
2019年5月16日,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第二十一次會議在廣州召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會后透露,廣東省同意為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填海工程供應部分海砂,令工程可順利推進。此外,廣西也會為三跑道工程供應海砂,首批海砂料于短期內到港,此舉或將緩解香港大規(guī)模填海工程用砂料的燃眉之急。
香港砂石行業(yè)已經走過近180年,酸甜苦辣少有外人知。在大陸砂石行業(yè)轉型升級、風云激蕩的當下,香港自身碎石與建筑用砂的供應也受到明顯影響。是保證一定量的自給度,還是完全依賴外部供應?這是擺在目前香港砂石、建筑業(yè)者以及政府面前亟需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