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氧化鋁生產過程中,礦石就是企業(yè)的“主食”,其權重超過生產成本構成的35%。
而遠離礦區(qū)的中州鋁業(yè),面對礦石采購和運輸的劣勢,7月份,噸氧化鋁礦耗較中鋁公司平均水平低17kg,堿耗優(yōu)于公司平均水平25kg,持續(xù)保持盈利態(tài)勢。
如何另辟蹊徑、從容應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wěn)腳跟,成為行業(yè)的一個“謎”。
“企業(yè)的生存和發(fā)展有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是‘技術’,一個是‘人’。”執(zhí)行董事、黨委書記張元坤揭開了謎底:“精準供礦,按需供礦,經濟供礦,建立科學的供礦及用礦秩序,在技術與管理層面提高用礦效率。”
今年以來,中州鋁業(yè)整個用礦流程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供礦環(huán)節(jié)發(fā)生了顛覆性的理念變化,用礦流程按照精準供礦模式運行,所有浮選類別用礦均預先進行準入評價,從本質上消除無效礦進廠。選礦過程整體趨于穩(wěn)定并不斷優(yōu)化,礦耗及用礦成本降幅明顯。實施針對性采購,以用礦經濟模型與實際生產數據對應測試與驗證,優(yōu)化組合。一套供礦“組合拳”打下來,上半年實現收益3000余萬元。
“精準供礦”建立供礦新標準
“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生產管理中心副主任宋江紅告訴筆者,“河南礦石貧化、品味低,中州鋁業(yè)礦石來源雜、屬性各不相同,極易造成生產過程指標波動、消耗高。礦石中的氧化鋁、鋁硅比含量適度,不僅有利于降低堿耗,而且在生產過程中能夠降低單位礦耗,提高產能,從而降低能耗和生產成本。”
在前期實踐的基礎上,中州鋁業(yè)成立了以張元坤為組長的用礦項目組,致力于提高用礦效益研究,在進礦品位及結構受限的條件下,根據生產需要,在不同組合中尋找相對最優(yōu)項,初步創(chuàng)建了礦石管理與用礦之間銜接的秩序。在建立大數據庫的基礎上,重新建立了全浮選、半浮選和直磨礦三種類別組成的分級用礦理念,并對優(yōu)化用礦工藝流程進行指導。同時,也對影響浮選工藝的全面因素進行了基礎性探索與驗證。
結合當前原料價格、礦石供應品位能力、及當期財務數據,考慮當前流程匹配通過能力,重新測算修訂用礦經濟模型,將當前適宜的用礦組合,根據鋁硅比不同分為全浮選、半浮選和直磨礦。在已建立的用礦流程秩序及基礎上,通過數據庫的完善,實驗室實驗及用礦經濟模型的及時更新測試,對用礦格局形成指導,以開拓性的思維及問題導向推動項目持續(xù)深入。
精準供礦,就是用礦的經濟性模型——模型與生產對比、測試及應用,根據市場價格條件下的用礦模型,對礦石實施源頭評價、梯級應用。
“隨著中州鋁土礦選礦工藝的日臻成熟,低品位礦石用于選礦,高品位礦直接用于氧化鋁生產。”生產管理中心用礦主管王松林說。針對二季度以來,進礦石量品位呈下降趨勢,用礦項目組及時與生產單位結合,提出不同配礦模式下的經濟性比較,為生產提供參考依據,完全實現了梯級用礦。通過預先選別,對礦石性能評價并出具建議,所有浮選類別用礦以批次為單元,實行準入評價。
中州鋁業(yè)從源頭委托做起,通過自采礦委托、民采礦委托評價,根據礦石性能、品位,建議流程適宜走向。具備選礦性能的礦石,通過配礦環(huán)節(jié)進入相應流程,否則拒絕入廠。對于不具備選礦性能、但品位較高、能適合公司直磨礦要求的礦,則依據礦石性能,直接進入相應的生產流程。
“按需供礦”握準供礦新尺度
“提高企業(yè)競爭力,降低供礦成本的同時,也要降低生產消耗。這是降低氧化鋁成本的主要途徑之一。”張元坤指出,要實時依據生產的需要,按照消耗庫存、選擇性選礦、直磨和精礦的策略購礦,做到按需供礦、精準供礦和采取針對性采購。
根據一、二季度燒結法系統(tǒng)運行情況,結合庫存礦石質量,用礦組提出配礦仍立足于滿足強化燒結法的需要,對新增礦源的采購提出“特定”質量標準,新增部分高鋁高硫礦與庫存低效礦進行配礦,以最低的供礦成本滿足生產需求。
直磨礦一直處于相對短缺的局面,根據新的用礦流程,用礦組提出由中州礦業(yè)層面在組織進礦過程中運用配礦概念,將單一條件下不能合適使用的類別礦石來組合,做到物盡其用并滿足生產。
“經濟供礦”杜絕過程浪費
“原礦價格波動、物流運輸組織、廠內倒運浪費、取樣及結算方式、粗獷的破碎是制約公司降低噸氧化鋁用礦成本的五大瓶頸。只有從根本上扭轉上述局面,才能處理階段性‘呆礦’、消化低效礦、優(yōu)化庫存結構。”張元坤在用礦項目組會議上清晰地指出了下一步降本的重點所在。
該公司從優(yōu)化庫存結構入手,經過反復調查發(fā)現,無效礦是造成生產各流程均無法消化是浪費之一。直入流程比例僅占進礦量的四分之一,碎礦落地再次產生倒運是浪費之二。未達到精準供礦,配礦造成礦石損失是浪費之三。進廠礦石未能按照其流程走向實現分類堆存是浪費之四。進礦結構不合理,造成某類礦石長期堆存,占用資金,是浪費之五。
瞄對問題的癥結,該公司對癥下藥、藥到病除。以當前生產格局需要為前提,實現按需、精準供礦;通過個性化采購,消滅庫存的低效礦;通過適當條件下配礦組合使用無效礦,實現資源價值利用的最大化。從二季度新的用礦秩序建立以來,該公司本質上消除了無效礦的產生。
“選礦實驗”優(yōu)化供礦品質
各地礦石的屬性不同,供礦的條件也不同。為了讓設備“吃”上“百家糧”,中州鋁業(yè)對不同地質條件原礦物相分析對比發(fā)現,礦石可選性與一水硬鋁石嵌布粒度有高度相關。
通過物相分析三種有代表性的可選性有差異礦石,難選的山西孝義礦存在少量三水鋁石相,一般難選的洛陽新安礦中存在有葉臘石,說明礦石物相組成也是影響礦石可選性重的要因素之一。從理論基礎層面證明了分級用礦的必要,對選擇性選礦提供了指導依據。
與此同時,用礦組對選礦重要影響因素的變化進行跟蹤發(fā)現,對選礦過程影響較大的因素是尾礦高效槽溢流水,水質硬度及PH值的變化情況對選礦也有影響。結合技術中心及磨浮區(qū)域進行研究,并驗證無誤后,生產上再做流程變動。
功夫不負有心人。上半年,中州鋁業(yè)拜耳法生產線噸氧化鋁用礦成本同比降低78元,剔除礦價波動因素,因用礦流程及指標優(yōu)化改善創(chuàng)造效益仍超過3000萬元。同時,選礦過程處理能力、自選精礦量不斷提升。
自中州鋁業(yè)冶金級氧化鋁工藝優(yōu)化節(jié)能減排項目投入運行以來,選礦系統(tǒng)運行模式由之前七臺球磨機對應七系列浮選機,改變?yōu)榘伺_球磨機對應七系列浮選機,各項選礦指標仍不斷優(yōu)化的前提下,月處理浮選礦石量提高11%,月自選精礦量提升11%。選礦過程中,主要消耗捕收劑用量比基期穩(wěn)定下降20%左右,單此項月可降低成本63萬元,年度效益756萬元。南礦場低效礦庫存下降9.5萬噸,盤活資金2700萬元。
讓科技創(chuàng)新為企業(yè)插上騰飛的翅膀。對于未來的工作,張元坤對項目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標準化帶動精準化,以標準化促進各項工作精而又精、實之又實、細之又細,使標準化成為企業(yè)運營的規(guī)則、研發(fā)工作的基礎、提高運行效率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