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大量建筑垃圾隨之而生,如何處理這些建筑垃圾一度成為困擾人們的難題。如今,昌邑市建成投產的一家“再生建材”廠,不但有效地避免了環(huán)境被污染,而且讓建筑垃圾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再生的產品又可以重新裝扮我們的生活。
建筑垃圾有了去處
11月13日上午,記者來到位于昌邑市利民街西首的昌鑫再生建材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專業(yè)回收建筑垃圾并再利用的新型建材生產企業(yè)。幾輛大型裝載車正在忙碌著運裝出廠的“加氣混凝土砌塊”和“免燒磚”。院內隨處可見擺放成排的灰色磚塊,廠區(qū)西部還能看到不少成堆的碎石子跟粉末,還有成堆成嶺的建筑垃圾。
記者來到廠區(qū)西側的建筑垃圾破碎篩分車間,一臺機器正在高速運轉著,一輛鏟車將一車斗建筑垃圾嘩啦倒進張著大嘴的料斗里,兩名工人將這些石頭磚塊扒平,然后依靠傳送帶均勻地喂料,機器東側出口處就出來一堆石子跟粉末,還有磁選機選出來的鋼筋等。“這就是碎石機,建筑垃圾經過碎石機一加工,就能加工成大石子、小石子、石粉三種產品。”公司經營處處長張述軍告訴記者,大石子可以用來修路,小石子跟石粉則是免燒磚的主要原材料。
張述軍指著流水線西側的一大片堆積成山的建筑垃圾告訴記者,“以前這些垃圾一般就是找個地方掩埋,很容易造成土地浪費和環(huán)境污染,而在這里經過一番加工,就可以變廢為寶了”。
再加工廢料變成磚
在公司副經理周文政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加氣混凝土砌塊”生產車間。“這是壓力容器蒸壓釜,砌塊被送進去是要進行蒸壓,一般需要6-9個氣壓,用時5個小時。”周文政指著一臺圓缸狀的機器告訴記者,加壓后的砌塊就可以直接從缸體的另一端送出去了,這就是成品。
“沙子、石粉、水泥、小石子這些原材料一混合,經特殊工藝就能壓制作成院子里看到的免燒磚了。”周文政告訴記者,免燒磚在強度等多方面都達到了國家有關規(guī)定,與傳統的紅磚相比,具有價格低,可循環(huán)利用的特點。
“現在廠里平均一天能生產3-5萬塊免燒磚,根據市場需要有時還會更多。”周文政告訴記者,除了將建筑垃圾循環(huán)再利用制成免燒磚外,還可以生產加氣混凝土砌塊,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被認定為省新型墻材建筑節(jié)能技術產品,準予在全省建設工程中應用,免燒磚與傳統的紅磚相比,具有較高的市場競爭力。
實現良好社會效益
2010年8月15日,昌邑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再利用項目正式投入運營,標志著該市結束了建筑垃圾填埋處理的歷史。該項目投產后,全部實現資源化利用無污染零排放目標,以建筑垃圾為主料的新型環(huán)保建材在生產過程中,把建筑垃圾經過粗選、精選后全部轉化為資源,變廢為寶,電廠粉煤灰經磨細、分選后,可作為建筑材料、筑路材料及砼材料,能有效變廢為寶,減少污染。
通過資源綜合利用生產的新型環(huán)保建材,廢棄粉碎后可以循環(huán)再利用。年產50萬立方米的新型環(huán)保建材,年可消化建筑垃圾60萬立方米,節(jié)約土地400畝,既凈化環(huán)境又節(jié)約資源,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2000萬元,利稅2000萬元,是節(jié)能減排、節(jié)約土地、節(jié)約資源的一項創(chuàng)新工程,同時也是調整產業(yè)結構、與社會文明進步相協調,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的一大新亮點。
市場前景非??春?/p>
周文政告訴記者,現在公司每年大約能處理建筑垃圾50萬立方米,生產各類建材80萬立方米,年產值1億元,建筑垃圾在這里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經濟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得到了雙贏。
“我是昌邑本地的,不到9點就過來拉磚了。”正忙著往車上裝磚的郭師傅告訴記者,他今年剛開始干拉磚的活,不過早就聽說這里的免燒磚質量可靠,得到有關部門認可了。“昌邑很多建筑工地上用磚都是到這里來拉。我一個月平均能拉到60多車,一車能賺140元。“建筑垃圾經過這一搗鼓又成了好東西了,還真是個好事呢。”郭師傅說。
“現在我們的產品昌邑本地建筑市場用得比較多,青島、煙臺、萊州也有供應,還有濰坊周邊。”周文政告訴記者,這一項目的市場前景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