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越來越多,不僅污染環(huán)境,還占用大量土地資源,已成為制約城市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為破解這個難題,山丹縣積極推進建筑垃圾分類處理和再生資源利用,讓建筑垃圾“變廢為寶”,化身為城市“建設者”。
傳輸、攪拌、輸送、制磚……近日,走進山丹縣建筑垃圾分類處理及再生利用項目制磚車間,工人們正在大型智能流水線上作業(yè),現(xiàn)場忙而不亂。隨著機器的轟鳴聲,從建筑垃圾中分離出來的砂石、骨料等材料在經(jīng)過一系列工序后,成為一塊塊邊角整齊、造型精美的磚塊。
“這些灰色磚塊,都是由建筑垃圾中分離出來的原料加工而成。它們密度大、強度高,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和耐久性,是市政道路建設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優(yōu)先選擇。”山丹縣建筑垃圾分類處理及再生利用項目負責人張國軍感慨地說,在很多人眼里,建筑垃圾是不值錢的廢物,但在他們這里垃圾就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經(jīng)過一系列加工后,讓垃圾變身成為建設城市的新資源。
據(jù)了解,山丹縣建筑垃圾分類處理及再生利用項目位于山丹城北工業(yè)園區(qū),占地約70畝,總投資9500萬元,主要從事建筑廢棄物回收、分類處理、資源化利用、再生物資回收批發(fā)等業(yè)務。至目前,已完成投資8000萬元,建成預處理車間、制磚車間、堆放場、辦公樓等設施,可生產各類型號的再生標準磚、面包磚、草坪磚等產品。
“這個項目由我縣國有企業(yè)盛浩城市改造建設有限公司建設實施,也是全市首個建筑垃圾分類處理及再生利用項目,自8月試運行以來,日處理量約為100噸,累計生產建筑垃圾再生磚約66萬塊,實現(xiàn)銷售收入約105萬元,可滿足我縣城市建設用磚需求,達到自給自足。”張國軍介紹,“變身”后的再生產品,有的成為再生磚,用在廣場公園等地,但更多的是成為再生骨料、面包磚等,用于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道路建設。
建筑垃圾分類處理和再生利用是山丹縣在城市精細化管理中出的一道“新招”,不僅有效解決了該縣固體廢棄物的處置難題,還實現(xiàn)了垃圾處置減量化、無害化、穩(wěn)定化和資源化的目標要求,更保護了縣域內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們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不斷補齊短板,加快構建城鄉(xiāng)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全力營造干凈整潔、安全有序的城市環(huán)境,推動全縣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城市品質不斷邁上新臺階。”張國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