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隨手扔在垃圾桶的香蕉皮、中午午飯后沒用的塑料外賣盒、做晚飯時不需要的雞蛋殼等廚房廢料,還有平時用沒電的電池、買買買之后包裹泡沫和快遞盒子…每個人一天不經意間所產生的的生活垃圾有很多,可是你真正做到將它們都分門別類了么之前沒做到沒關系,因為國家就要強制施行垃圾分類了……日前,環(huán)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上,向常委會作了 《國務院關于2016年度環(huán)境狀況和環(huán)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與研究處理環(huán)境保護法執(zhí)法檢查報告及審議意見情況的報告》,對下一步環(huán)保工作計劃進行了部署——在提及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時,他指出,國家要推動重點城市實施垃圾強制分類,加快建設分類投放、收運和處理設施,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
這并不是國家首次提出要強制垃圾分類。去年六月份,國家發(fā)改委、住建部就聯(lián)合發(fā)布《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征求意見稿)》。
在2017年底前,制定出臺針對強制對象的垃圾強制分類辦法;到2020年底,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分類,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達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目前我國環(huán)境保護仍處于補齊短板的關鍵期,保護環(huán)境、減少污染不單單是政府和企業(yè)的責任,畢竟污染環(huán)境的源頭,還有我們自己。力所能及地做好垃圾分類,就是普通老百姓對于保護環(huán)境最大的支持。而國家之所以提出強制,是因為真正的垃圾分類實踐并不理想。
垃圾分類,為啥在中國就進行不下去
國家一直鼓勵垃圾分類,意在提高垃圾本身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力爭物盡其用,但是在歐美、日本等國家做得很好的垃圾分類,在中國怎么就進行不下去呢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八座城市就被確定為全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十多年過去了,效果并不明顯。
究其原因,最大的問題恐怕在于教育宣傳不到位、老百姓壓根不知道如何分,以及垃圾處理末端的垃圾回收站本身分類處理垃圾的能力和技術問題。
垃圾分類處理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上游的垃圾分類、中游的垃圾運輸和下游的垃圾處理均涵蓋在內,環(huán)環(huán)相扣。
最前端的垃圾源頭分類,和普通居民直接相關,也直接決定了后面環(huán)節(jié)的成效。
源頭上,老百姓沒有將垃圾分類的意識,嫌麻煩,垃圾還沒拿出家門,就已經混在一起,再加上國家對其宣傳教育并沒有持續(xù)而固定,對于什么樣的垃圾是“可回收的”,什么是“不可回收的”也沒有嚴格的界定規(guī)范和標準,民眾只能憑生活經驗來區(qū)分垃圾的類別。
而有時問題出在中游和下游。
老百姓按照可回收、可利用等標準分類了垃圾,但是垃圾回收的環(huán)節(jié)又將這些垃圾混在一起,垃圾車一股腦全部收走,或者在回收站都傾瀉在一起,又白分了。
經費不足也是垃圾分類工作遲遲不能推行的原因之一。以廣州為例,如果持續(xù)3至4年,僅垃圾袋就需14億元,以200人配1名指導員計算,廣州市1800萬人,每年需花費40億元。這樣的投入,即便對于發(fā)達城市來說,幾乎也是不可想象的。
事實上,垃圾的分類回收也非常復雜。雖說諸如塑料、金屬、紡織品、紙制品等都是可以回收、循環(huán)利用的,但當我們簡單粗暴地將垃圾按照垃圾箱分類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類的時候,問題就來了,很多原本是可回收的垃圾這么一混合,會加大垃圾處理難度、降低回收價值,遇到垃圾處理終端技術不到位,甚至會使它們變得不可回收,最后還是逃不了被焚燒或掩埋的命運。
在垃圾分類上為什么他們可以做得這么好
其實,我國是有《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及其評價標準》的,但是民眾其實并不了解,也沒有如此細致嚴謹?shù)睦诸悧l件。
我國規(guī)定城市生活垃圾可分為六類:可回收物(包括紙類、塑料、金屬、玻璃、織物),大件垃圾(包括廢家用電器、家具等),可堆肥垃圾(包括剩余飯菜等易腐食物類廚余垃圾、樹枝花草等可堆漚植物類垃圾等),可燃垃圾(包括植物類垃圾,不適宜回收的廢紙類、廢塑料橡膠、舊織物用品、廢木等),有害垃圾(包括廢日用小電子產品、廢油漆、廢燈管、廢日用化學品和過期藥品等),其他垃圾。
和垃圾分類做到最好的國家一比,就知道我們的差距在哪了,能夠借鑒、學習的例子就在眼前……日本是世界資環(huán)循環(huán)利用的典范國家。在日本,普通百姓都會自覺做到垃圾分類。從幼兒園到高中期間,學校都會定期組織學生參觀當?shù)氐睦幚韽S,對于垃圾分類處理的必要性,日本人從小就有感悟。
居民小區(qū)都有垃圾分類宣傳手冊分發(fā)到各家,里面交代了嚴格的分類辦法,包括面積大于明信片的紙張不屬于可燃垃圾,要歸為“資源垃圾”;牛奶盒、飲料盒需要洗干凈內部液體之后,剪開攤平處理;牙膏等軟管類垃圾,要擠空之后剪成每段30厘米等等。
分類細致之余,每個地區(qū)對于哪一類垃圾制定在哪一天丟也有嚴格規(guī)定。比如,可燃垃圾是每周三、六的早上9:30回收,不可燃垃圾是每周四早上9:30回收……錯過了回收時間則必須把垃圾帶回家,乖乖等下一個規(guī)定日子。
垃圾袋都是透明或半透明的,以便讓垃圾收集員一目了然。垃圾袋上有編碼,每個地區(qū)有本地區(qū)對應的垃圾袋編碼。嚴格一點的地區(qū),在購買垃圾袋時還要求實名制,起到監(jiān)督到人頭的作用。
而且日本關于垃圾分類的法律條文之多,量刑之重,堪稱世界之最。例如《廢棄物處理法》、《關于包裝容器分類回收與促進再商品化的法律》、《家電回收法》等都是和垃圾分類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
如果有人敢在垃圾收集區(qū)亂扔垃圾,付出的代價也相當高昂。
據(jù)《廢棄物處理法》第25條14款規(guī)定,胡亂丟棄廢棄物者將被處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83萬元);如胡亂丟棄廢棄物者為企業(yè)或社團法人,將重罰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500萬元)。
垃圾分類是國民素質的體現(xiàn),但實現(xiàn)垃圾分類不能僅指望素質的提高中國其實曾經也有很好的垃圾分類回收傳統(tǒng),比如牙膏皮攢起來回收、生物垃圾用來做堆肥、廢布頭都能回收再利用,我們是什么時候忘記了這個習慣呢在今天,我們要重新拾起這個節(jié)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導、教育,而且堅定地落實垃圾分類回收制度是相當必要的。
近日,住建部副部長倪虹在與媒體座談交流時就提出,垃圾的分類投放,需要居民養(yǎng)成習慣,讓居民分得明白、分得方便,如在城鎮(zhèn)推行的“能賣的拿去賣,危險的單獨放,干濕要分開”,在農村推行的“會腐爛的和不會腐爛的”分類方法。
國家需要推行一系列強度和頻率足夠的宣傳教育,這個甚至可能需要一代人、兩代人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全部完成,但是不能不做。
除此之外,還要盡快建立一整套的分類垃圾處理系統(tǒng),否則垃圾的分類就會失去意義。
倪虹提出,分類回收要與末端處理和資源利用相銜接,分得精細、合理。而且,分類運輸是銜接回收與處置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要繼續(xù)加大運輸環(huán)節(jié)的建設與投入,以科技進步不斷推動和促進垃圾分類的后端改良。
而像日本一樣有一系列規(guī)定垃圾分類和相關懲戒措施的法律法規(guī),也是幫助落實垃圾分類的必要武器。居委會以及鄰里鄰居應該被賦予互相監(jiān)督的權利和義務,同時理順衛(wèi)生管理體制,讓垃圾分類工作能得到有效監(jiān)督。
從國家要推動重點城市實施垃圾強制分類這個決定,能夠看到政府以后要真正落實垃圾分類的決心。但是如何“強制”法,還需要推出更加詳實的規(guī)定。
當下,在我國,有的垃圾分類方法已經得到成功的實踐,例如北京環(huán)衛(wèi)集團推出“互聯(lián)網+分類回收”,利用微信客戶端和APP實現(xiàn)廚余垃圾有償積分回收,廚余垃圾的精準投放率和收集率明顯提升,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效果顯著。
(北京居民可以通過微信客戶端、手機APP等實現(xiàn)垃圾分類和投放)
垃圾智慧分類模式不失為探索垃圾分類的有效嘗試。生存環(huán)境與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垃圾的分類整理還是要從源頭做起,否則,不經意間,你的行為可能就要為整天抱怨的嚴重霧霾、堪憂的水污染“添磚加瓦”了。